在现代废水处理工艺中,碳源的投加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操作步骤。其目的在于通过提供必要的有机碳源,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从而实现对废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有效去除。因此,准确计算碳源的投加量不仅关乎处理效率的提升,也直接影响着运行成本和环境效益。
一、碳源投加量的基本计算原理
碳源投加量的计算主要基于BOD5/COD比值、反硝化速率以及所需去除的总氮量等因素。
基本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碳源投加量(以COD计)=(反硝化需要的理论COD -废水原水中的可生化降解COD)×转化系数。转化系数通常根据实际工程经验或实验室模拟试验确定。
二、影响碳源投加量的因素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投加碳源作为微生物生长和反硝化过程的必要条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具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1.水质监测指标:
C/N比(碳氮比):污水中的COD(化学需氧量)与总氮(TN)或凯氏氮(TKN)之间的比例。为了确保反硝化过程充分进行,通常要求C/N比维持在一个适宜的范围,比如4:1至6:1之间,视具体情况可能有所不同。
氨氮含量 :当废水中氨氮超标时,需要补充碳源以平衡反应体系,提高反硝化的完整性。
2.生物处理阶段需求:
活性污泥培养驯化阶段:在这个阶段,微生物需要足够的碳源以促进其快速繁殖和适应环境,如果原水中的碳源不足,就需要额外投加。
反硝化工艺 :根据脱氮工艺设计,选择合适的碳源种类和投加点位,保证碳源能在反硝化池内得到有效利用,避免流失或过早消耗。
3.废水可生化性:
有机物类型和降解难易程度:不同类型的有机碳源对微生物的生物利用率差别较大,应选用易于降解的小分子碳源,并考虑其是否能满足特定条件下微生物的代谢需求。
4.经济性和安全性:
碳源成本:选择的碳源应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即能实现较好处理效果的同时,尽量减少运行成本。
储存和使用安全:投加的碳源如甲醇、乙酸等应具有良好的储存稳定性和使用安全性,防止泄漏造成环境污染或安全隐患。
5.工艺控制灵活性:
6.投加点位和方式:根据工艺流程特点确定最佳投加点位,例如在缺氧区还是厌氧区,以及采取连续投加还是间歇式投加的方式。
7.环境影响和法规约束:
二次污染风险:确保投加碳源后不会引发新的污染物排放问题,符合环保法规要求。结合以上所有因素,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碳源投加策略,有效地改善污水中碳源不平衡的情况并优化整个污水处理系统的性能。
三、碳源投加量的计算方法
碳源投加量的计算在废水处理中是一个关键步骤,用于补充微生物生长所需的有机碳,促进生物降解过程。这里提供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1.基于氮去除需求的简易计算法
当以污水中的总凯氏氮(TKN)为参考时,可以使用以下公式来计算必须投加的外部碳源量(以化学需氧量COD计):Cm = 20N - C其中,Cm表示需要投加的外部碳源量(mg/l或kg/d,取决于V的单位);20是CN比,即理论上每克氮所需消耗的碳的质量比;N是需要去除的总凯氏氮(Total Kjeldahl Nitrogen, TKN)的量(mg/l 或 kg/d);C是进出水的碳源差值,即污水处理系统中原有可利用的COD与实际所需COD之间的差距(mg/l或kg/d)。
2.基于COD差值及COD贡献率的计算法
根据COD差值和COD贡献率来确定碳源投加量(适用更广泛的场景,考虑进水、出水以及目标COD 值):碳源投加量(kg/d)=COD差值(kg/d)/ COD贡献率,这里的COD差值是指处理池的目标,COD值减去实际进水COD值得到的COD缺口;COD贡献率是指所添加碳源在生化反应过程中能转化为COD的比例。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应根据具体的水质参数、工艺流程以及微生物系统的营养需求来确定。
(来源:环保小蜜蜂)